-

憶雨傘運動 學運領袖各有反思

新報人 (2017年06月),47(08),第11、12、13頁。
Author: 李奕鳴。 Photographer: 李奕鳴Roy Li王瀚樑。 Editor: 陳正心
Permanent URL - https://sys01.lib.hkbu.edu.hk/bujspa/purl.php?&did=bujspa0000632
Award Received 《中國日報香港版》2017校園學報新聞獎 (中文組別) - 最佳學報設計冠軍
China Daily Campus Newspaper Awards 2017 (Chinese Category) - Best in Overall Design (Winner)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和學民思潮在2014年9月26日衝入公民廣場,演變成雨傘運動。回想過去抗爭,學運領袖各有反思。雨傘運動之後,香港八大專院校蔓延對學聯的不滿,各大專院校紛紛展開公投退出學聯,最終學聯只剩4間大專院校。有學者認為退聯使之後的學生運動欠缺了領導者。

記者、攝影:李奕鳴 編輯:陳正心

集會後提罷課 鼓士氣增關注

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831決定)為香港2017年特首選舉訂立框架。當中1200人的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提名入閘下限、只可有3名候選人的決定,被坊間稱為「三落閘」。831決定通過當晚,金鐘添馬公園舉行了「831公民發聲集會」,大會稱有逾5000人出席,警方則稱有2640人。

時任(第五十七屆)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王瀚樑指學聯於集會中有感社會氣氛並非高漲,擔憂市民不可能在佔中三子提出佔中時,願意走出來佔領。因此,學聯和學民思潮在9月提出「香港學界大罷課」來醞釀社會氣氛,藉着學生的行動增加社會關注,令市民願意抗爭。9月25日晚上,學聯在沒有申請不反對通知書的情況下遊行到禮賓府。當時由於前往禮賓府的道路被封,只能在禮賓府的後門抗議,只看見圍欄,甚麼都不可以做,遊行隊伍對於未能達到示威的效果而有怨氣。直到翌日淩晨,時任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沖入禮賓府被阻止,禮賓府的示威行動宣告結束。王瀚樑指遊行的結束是十分失敗,「無論是市民和學生都看不到罷課的意義在哪。」

衝公民廣場引發雨傘運動

9月26日是學生罷課的最後一天,王瀚樑指學聯和學民思潮都覺得「如果罷課就這樣結束,可以預期佔領一定失敗的」。他們覺得當晚要有行動,令社會關注學生罷課,因此在學民思潮的建議下,學聯和學民思潮在晚上9時多佔領公民廣場。對於佔領公民廣場,王瀚樑並不後悔。他覺得佔領公民廣場是必然的一步,才可以引發之後的雨傘運動。

前學民思潮常委周卓喬是提議重奪公民廣場的其中一人,被問到會否後悔提出佔領公民廣場的決定,他表示每一天都在問自己同樣的問題。然而他覺得,當年的事已經做了,就算有再次機會也會做同樣的事。周卓喬又承認,當他們佔領公民廣場之後,事態開始失控。他指為了防止被警察拘捕後資料外洩,進入公民廣場的學民思潮成員關電話,因此無法及時了解當時發生甚麼事。當他們從公民廣場出來,發現行動規模比想像中超出了幾十倍的,「當時大家很激動,所有人害怕得都哭了」而他則感到愕然。他指,當他們回過神來就發現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例如嘗試要如何領導雨傘運動。

在9月28日,原定在10月1日發起「佔中」行動的組織者戴耀廷宣佈提前啟動行動,數以千計的支持者走上街頭。佔領中環,後被稱為雨傘運動,維持79日,直到同年12月結束。

學聯角色定位模糊 群眾離心釀退聯

王瀚樑指,缺乏和群眾溝通的渠道是學聯在雨傘運動期間不足的地方。他續指,當時學聯只是和泛民、學民思潮討論這場運動如何走向,而忽略了和群眾溝通。這令參與的群眾不了解學聯想做什麼,而學聯亦沒有解釋提出方案的原因,因此有群眾覺得「大台」壟斷了話語權,他們的聲音不能被學聯聽到。王瀚樑指出這是大專院校退聯的原因之一。他解釋,參與者期望學聯領導雨傘運動,但雨傘運動的失敗和學聯曾經作出錯誤的決定,令學生對學聯有不滿,覺得「雨傘(運動)悲劇地失敗,學聯要負責任。」

雨傘運動完結後,各大專院校出現退聯關注組,於校內公投是否留在學聯。首先由香港大學前學苑副總編1王俊杰於社交媒體開設專頁,提出退聯。港大學生會後於校內舉行公投,最後以2522票贊成,2278票反對,於票數相差不足300票下退出學聯。其後嶺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皆於校內舉行退聯公投,只有嶺大公投否決退聯。現時,學聯只剩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嶺南大學及香港樹仁大學4間大專院校。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認為,退聯之後學生運動沒有領導者,令之後的學生運動變得不可預計,如無法估計甚麼組織擔任學生運動的領導者。他亦指出,新的領導者只會短期內領導學生運動,「不知道能夠維持多久,不知道可以傳承多久」,甚至參與者都無法作出事先準備及後續行動。

Head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