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編手記

拒被利用 爭取傳媒應有的主動權

新報人 (2005年04月02日),35(05),第4頁。
Editor: 陳美琪蔡惠華
Permanent URL - https://sys01.lib.hkbu.edu.hk/bujspa/purl.php?&did=bujspa0009928

自從三月一日傳出特首董建華辭職的消息後,香港謠言滿天,十日來特區政府都未有就事件作出澄清,傳媒連日來都不斷跟據消息來源報道有關董建華辭職的最新「進展」,無奈他們都未能從特區政府及中央方面證實有關傳聞。有説在今次辭職事件上,香港各大傳媒機構都被中方利用了作為消化訊息的工具,但亦有人認為中央並無需透過傳媒發佈此等重要的訊息。姑勿論誰是誰非,我們作為新聞系的學生記者,亦從中上了寶貴的一課。

香港傳媒在今次事件中過份依賴消息來源,在「不明朗的十天」裡亦作出很多揣測性的報道,明顯地是受不明確消息來源所影響,各傳媒在採訪報道上一直處於較被動的狀態。其實再次面對同類情況時,我們發現傳媒應可做得更好。

首先,對於並不確定的消息,傳媒應責無旁貸地為讀者求證真偽。就今次事件而言,媒體在消息未得到證實前,應該盡量從不同途徑、多方面求證,避免作出大量揣測性的報道,並將得到的求證結果及事件不同的發展可能性全盤報道,好讓讀者自行判斷事件,亦反思事件對他們本身的影響.,而當消息得到證實之後,媒體就應該以批判的角度,讓讀者了解新聞事情的正反面。這樣一來,最終無論消息是否得以證實,在不同的階段,媒體都在可能的情況下提升新聞事件的透明度,大眾可以從中掌握最新及最全面的資訊。

再者,傳媒應盡量擴闊新聞事件上的關注點。在三月一日至十日,媒體在董建華辭職的消息尚未得到證實之際,香港各大報章的版面都似乎只是關心董建華的去留問題、揣測他辭職的日子、甚至是繼任人的人選,卻未有深入分析事件背後的原因,媒體的報道角度明顯過於狹隘。

我們明白那是大眾最關心的焦點,但作為傳媒亦有責任多角度呈現新聞事件,除報道傳聞外,亦應掌握其他方面的資訊,盡量充實報道的內容。

編輯:陳美琪、蔡惠華

Head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