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家心靈忐忑不安 利用電腦自醫兼治病人

新報人 (1994年11月21日),25(02),第7頁。
Author: 陳意映
Permanent URL - https://sys01.lib.hkbu.edu.hk/bujspa/purl.php?&did=bujspa0005411

一個心理需要輔導的人,自然應當找個心理醫生看看;但如果一個心理學家染上了「心病」 ,那他應該怎辦?他應該找一個心理醫生看看,還是……

現職香港復康會臨床心理學家的簡子杰想出了一個以電腦作為自醫「心病」的方法。他現在非但日漸康復,而且幫助了不少患有「心病」的傷殘人士。

心病源自復康會工作

簡子杰説,他的「心病」源自七年前初到復康會工作,面對很多本來身壯力健、前途光明的廿來歲青年,因為一次意外,斷送了美好的一生,以後就沒有康復的一天。簡子杰看見他們拖著受傷的身軀及臉上無奈沮喪的神情,他的心開始不安和絞痛。

不過,身為臨床心理學家的他並不打算用同情及憐憫的態度來開解這些病人。他認為,只有重新給予他們學習及工作的機會,使他們殘而不廢,再次投入社會,才是良方。

利用電腦醫人和自醫

於是簡子杰展開了「醫人」和「自醫」的歷程。他和一班熱心人士於一九八九年成立了「香港傷殘人士電腦資訊自助會」(HCUG-HONG KONG COMPUTER USER GROUP FOR PERSON WITH DISABLITIES),並協助傷殘人士在家中安裝電腦系統,使他們可以通過告示版形式的資訊傳遞網絡(BBS - BULLETIN BOARD SYSTEM),在家中學習中文輸入法、編寫電腦程式和桌上排版等技能;為日後重投社會作好準備,增加受聘機會。自助會亦聘請了今年二十一歲、坐輪椅的蘇錦儀作為導師。

除此以外,傷殘人士亦可以透過這個網絡擴闊社交圈子。簡子杰説,傷殘人士出一次門很不容易,既要花三、四百元去約復康巴士,又要有人陪同才可出外。如今有了這個系統,他們就可以隨時結交新朋友,和他們聊天,分享生活的感受。

簡子杰家中的五部電腦,其中一部連接了四個解碼器(MODEM),通過八條電話線的接駁,便可以和自助會的會員閒聊。不過,簡子杰是馬來西亞人,不懂中文,所以只好用英文溝通;而現時自助會已有三十多名會員。

朋友身份分享感受

今年二十一歲的弱視人士莫志傑,是自助會的其中一位會員。他表示在進入這個會以前,沒有機會隨時和家居以外的朋友聯絡,現在情況已大大不同;而且從自助會學到的技能也幫了他不少,他現在可以在家做些打字的兼職工作。

莫志傑又説,簡子杰不會無聊地和朋友閒談「今日吃什麼」 、「今日天氣可好」的話題,而是和朋友談論工作或個人對事物的各種感受,遇到嚴肅的問題時,還會運用他的專業知識作輔導。

簡子杰説,「我從不刻意去輔導,那顯得太不自然,我從來只用平等身份和他們做朋友。」他覺得這種方式自在得多,而朋友亦可暢所欲言。他説,有幾次朋友説要自殺,他會細聽其詳,然後抓機會作輔導。

家人埋怨、同僚嘲笑

簡子杰不單在家中和朋友互通信息,在辦公室内亦置有電腦系統,以便隨時和復康會以外的病人聊天。不過,簡子杰努力和病人建立關係,協助他們重投社會,卻得不到每個人的欣賞。

他説:「早在五年前,拿著三、四萬元,希望搞個資訊綱絡為傷殘人士做些事,有很多人笑我。更有同行覺得病人離開了復康會之後的生活就和自己無關,並非自己的職責範圍,大可不理。」起初,簡太亦埋怨他每晚下班後,花上三、四小時用電腦和會員閒聊。不過,經過四、五年的努力,自助會獲得「傑出復康自助團体獎」,簡太亦轉為支持他了。

更值得他自豪的是現在復康界亦開始注重病人的全面發展,關心他們的教育及就業問題。簡子杰得意洋洋地説:「好像瑪麗醫院,不是也為癌症病人成立互助小組嗎?」

簡子杰説,由於資金問題,自助會不可能發展較大規模的電腦系統;但他希望設計新的系統,然後讓大型的商業機構發展,藉此喚起香港僱主對聘請傷殘人士的興趣。

後記:簡子杰的日常生活節奏確是非常緊湊,接受訪問期間,他共接了三個傷殘人士的電話。他亦誠邀記者用電腦和他的朋友閒聊,還叫記者也去當義工。簡子杰為幫助傷殘人士,連家人也忽略了。他追求理想的熱誠這麼高,實在令人感動。

本報記者 陳意映

Head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