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護人手緊絀 1護士對15病人

新報人 (2016年05月),46(08),第18、19頁。
Author: 黃麗嘉。 Photographer: 黃麗嘉。 Editor: 姚慧儀
Permanent URL - https://sys01.lib.hkbu.edu.hk/bujspa/purl.php?&did=bujspa0000555

每逢流感高峰期,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推出多項流感應對措施,包括:順延部分非緊急住院服務、手術及加開病床等,但公立醫院病房「逼爆」、急症室輪候時間等問題仍未解決,增聘醫護人手應付公營醫療系統的需求日增。不少醫護人員在社交網站表示工作量超出負荷,壓力面臨「爆煲」,政府多年來亦推出不少改善措施,如引入海外醫生、增聘醫護人手等,惟成效不彰,難以正本清源。業界建議政府研究長遠醫療政策,增加制度的可持續性。

記者、攝影:黃麗嘉 編輯:姚慧儀

醫管局每年的工作計劃均提到要增加人手,以紓緩人手短缺及流失的問題。2016至2017年度的工作計劃將聘請合共420名醫生、1,720名護士和480名專職醫療人員。面對香港人口老化,即使天水圍醫院及香港兒童醫院將於今、明兩年相繼落成,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仍受質疑。

港護士病人比例 超國際標準兩倍

根據國際標準,護士與病人的目標比例是1比6。為保障病人的安全和確保護理工作能夠達到合理水平,在美國、澳洲和新加坡等地,對此有嚴格規定,如美國加州護士協會早於2004年,已爭取就護士病人最低比例立法,並按醫療服務類型制定準則,有些部門甚至低至1:3。若超出比例便屬違法。不過香港至今仍然未能制定法例規範護士與病人比例。

根據香港護士協會(護協)2013年8月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公立醫院的護士與病人在早、午、晚三班的平均比例分別為1比11、1比12及1比24。香港護理員協會主席兼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表示,香港的護士與病人比例未跟上國際標準,其一是因為公營醫院會不斷增加病床的數目,「護士如果一日內收到50、60個病人,便需要找空間放病床,如走廊、電梯位等,總之有空位就放。」他又提到醫管局及政府都只著眼於病房的平均佔有率,由於病房並不是每天都爆滿,令到數據與實質情況不一,表面看來人手足夠,但實質仍是未夠。

李表示,「即使香港未能跟上國際標準,政府亦須說明一個合理的護士與病人比例,而不是無止境的加床卻不加人手。」李續解釋,1996至1998年,醫管局曾制定一套指引,列明一個護士只可照顧6個病人,但隨着香港經歷沙士、金融風暴等,醫管局財政狀況轉差,此後再沒提及推行這個指引。

增聘醫護人手是「數字遊戲」

根據醫療保障計劃小組委員會的會議紀錄,醫管局推算未來四年(即2017至2021年)每年平均流失約1,460名護士,而在2016至2017年度的工作計劃則列出會聘請1,720個護士。李國麟認為這只是政府的「數字遊戲」,「聘請人數多於流失人數,看似增加了人手,但實質上新聘請的護士並沒有足夠經驗處理臨床個案。故前線醫護人員數目並沒有增加。」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坦言,現時公立醫院的內科病房服務需求已經出現「滿瀉」情況,「當內科病房已爆滿時,即病房內已經再沒有空間擺放床位,就需要向其他病房借床。」換言之,其他病房的護士便要承擔別人的工作。

將軍澳醫院內科病房護士謝至真稱,她平時1人須照顧12名病人,流感高峰期更多達15名病人。「現時病房已有3名具經驗的護士離職,高峰期並沒有增聘人手,醫管局反而以加班費鼓勵護士延長工時。」她續稱,公立醫院與私家醫院提供的薪酬與工作環境是「兩回事」,除了公院的薪金較低,服務對象範疇也比私院大,「全靠病房內醫護人員的團體精神,大家都眾志成城,延長工時應付雙倍工作量。」

削醫管局經常性撥款

醫管局每年都聘請約400多名新醫生,然而他們大部分是應屆醫科畢業生,須由其他醫生花時間培訓及指導;同時院內的資深醫生相繼離職或退休,故即使增聘人手,醫生補充率亦追不上流失率。

陳沛然認為聘請醫護人手需要龐大開支,但要政府增加經常性開支卻不是易事。2016至2017年度政府向醫管局撥款約516億元,但據悉政府須節省開支,經常性撥款將按年減0.5%即2.36億元。政府因應服務需求,會額外增撥2.24億元,故經常性撥款減少1,200萬元。當局提出聘請海外醫生以解決「醫生荒」的問題,陳又指現時沒有聘請海外醫生的資金,難解燃眉之急,「市民和政府都『企硬』,不願意在醫療上投放金錢,醫生便成了磨心,夾在兩者之間。」

現時高級醫生要處理大量的行政文件,如回覆電郵、編實習醫生更表等,亦可能要在一個星期內參與不同會議。資源的問題並非一時半刻能解決,但陳沛然建議可以從內部著手,「不同時期應有不同做法,在人手緊張的時候減少非緊急會議的次數,讓高級醫生去診治病人就能增加人手。」

業界:須有長遠醫療政策

李國麟指醫護人手不足問題持續多年,源於政府以往的規劃問題。未來人口老化、疾病的演變等將令求診人數增多,而現時困局是每一屆政府任期為5年,難有長遠的醫療計劃,「可能今屆政府決定的措施,下屆政府卻未必會實行。」他又認為醫療政策不能只著重於短期發展,令政策失去持續性,制度停滯不前。

Head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