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和理非到武力抗爭 非建制光譜不斷擴闊

新報人 (2017年06月),47(08),第3、4、5、6頁。
Author: 蘇沛資。 Editor: 顧志恒
Permanent URL - https://sys01.lib.hkbu.edu.hk/bujspa/purl.php?&did=bujspa0000630
Award Received 《中國日報香港版》2017校園學報新聞獎 (中文組別) - 最佳學報設計冠軍
China Daily Campus Newspaper Awards 2017 (Chinese Category) - Best in Overall Design (Winner)

香港主權移交廿年,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對擴闊政治光譜起了直接的作用。97回歸、23條立法令傳統民主派崛起,2012年政改爭議令激進民主派支持度提升,雨傘運動過後,助長了本土派與港獨思潮。香港民主派由「和平、理性、非暴力」演變至開始提出武力抗爭。有民主派人士認為光譜擴闊對本港有利,應集合非建制派力量吸納更多支持者。

記者:蘇沛資 編輯:顧志恒

反23條團結民主派 公民黨雛形誕生

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於1990年成立,為香港第一個政黨,富時成立目的是為了結合不同民主派派系以應付選舉,當中包括不少支持八九民運的成員。匯點則是成立於1983年的論政團體,並於1992年正式成為政黨。1994年,港同盟及匯點合併成民主黨,望修補民主派與中國政府因六四而惡劣的關係,並提倡民主回歸。六四事件令港人懼怕回歸,同時渴望民主,直接助長民主黨於95年立法局選舉的選情。當時民主派在60席中取得31席,當中民主黨取得19席,成為第一大黨。直至回歸初期,民主黨一直深受市民支持。

2002年,特區政府提出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立法會議員及前公民黨成員毛孟靜指當時議案並未受到大眾關注。直到余若薇、梁家傑、湯家驊等一眾資深法律界人士組成23條關注組,提出「魔鬼在細節」,才讓公眾知道立法的弊處。2003年的七一遊行以反對23條為主題,逾50萬港人參與,是歷來最多人的遊行。翌日,民主派聯署要求撤回23條立法,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9月宣布撤回草案。民主黨主席胡志偉表示當時反對23條的政治氣氛令民主黨的支持度上升。同年的區議會選舉民主黨派出的120參選,當中95人當選,整體得票率由99年的49.7%直線上升至79.2%。胡認為當時其他民主派政黨未發展成熟,因此該黨受惠較大。

23條關注組後來改名為45條關注組,以2007與2008年雙普選為焦點,成了公民黨的雛形。2006年,公民黨正式成立,由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關信基出任黨主席、余若薇任黨魁,以專業人士及中產形象漸漸吸引不少市民支持。

2012年政改爭議 激進民主派崛起

2009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就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作出公眾諮詢。社會民主連線(社民連)提出「五區公投」--五區各派出一名民主派議員辭職,再參與補選,變相就07及08年雙普選及廢除功能組別作出公投。公民黨陳淑莊、梁家傑及社民連梁國雄、黃毓民、陳偉業辭職後,於重選取回議席。

2010年,民主黨劉慧卿、何俊仁和張文光到中聯辦與中國官員商討2012年政改事宜,提出超級區議會方案並獲接納。其後民主黨受到狙撃,時任社民連主席黃毓民指摘民主黨出賣港人,泛民開始分裂。毛孟靜批評民主黨當時並未就談判一事知會民主派其他成員,但胡志偉認為當時提出的方案盡了最大程度的民主化,而且中央接受民主派意見亦具歷史意義。

社民連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則提倡民主運動應由民眾出發,主張群眾抗爭結合議會抗爭,而傳統泛民只著重議會,在議會上循規蹈矩,先發言,後修訂,再投票完事。他又指傳統泛民不想與中央閙翻,抗爭手法較保守,對政府造成的壓力較少。

政改通過後的2012年立法會選舉,民主黨於地區直選失利,流失10萬選票,議席從08年的8席大幅降到4席,而人民力量、社民連等激進民主派獲得共26萬票,比2008年多出11萬票。同樣參與五區公投的公民黨亦成泛民主派的大贏家,五區直選全各取1席。梁國雄認為從2012年立法會選舉可看出市民對傳統泛民支持度不停減弱,對激進民主派的拉布等抗爭手法則給予肯定。

2014年雨傘運動 本土組織興起

2014年9月雨傘運動爆發,展開長達79日的佔領行動。行動過後,不少傘後及本土組織興起,如青年新政、本土民主前線等,主張與泛民不同的路線。

青年新政前立法會議員梁頌恆以往一直相信泛民的主張,即香港能在中國體制內取得民主,但人大831決定令他相信香港在此框架下無法擁有民主。他又指泛民相信香港能於中共政府下守住核心價值,並願意與中共政府對話,關係就如「同在體制內的夥伴」。相反,本土派與中共關係就如敵人,視中共為極權政府,處處制約港人利益,認為應重新檢視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梁頌恒認為面對著泛民論述的漏洞,本土論述就如香港民主運動的「補充劑」。

2016立法會選舉 自決派大勝

2016年農曆新年,驅趕旺角無牌小販造成警民衝突。事件中,參與新界東立法會補選的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被拘捕。他又指梁天琦參與新界東補選並取得逾6萬票,成了整個本土派的代言人,這表明社會大眾開始接受本土意識,希望有新的路線與可能性出現,並且對中共打響了警號。他指抗爭路線若分為「傾」與「砌」,香港社會已在「傾」方面嚐盡苦頭,但「砌」的成效仍然未知,他不會排除任何可能性。梁國雄則質疑本土派欲透過武力衝突去贏選舉,屬幼稚行為。

於同年立法會選舉中,多個新政黨及獨立候選人於選舉中勝出。包括由學運領袖組成的新政黨--香港眾志羅冠峰、小麗民主教室劉小麗及獨立候選人朱凱廸,由於其皆提出民主自決,故稱為自決派。而本土派中,青年新政游蕙禎及梁頌恆皆當選,惟發生宣誓風波並於司法覆核中被裁定宣誓無效並褫奪兩人議席。

特首選舉取態 非建制存分歧

今年3月舉行的特首選舉,民主派就如何運用提名與投票權存分歧。民主派選委組成「民主300+」,一致決定投票予民望最高候選人曾俊華。民主黨及公民黨亦表明支持曾俊華,相信他能夠團結港人。胡志偉指,民主黨相信曾俊華能修補社會撕裂,改變市民現時對政治的不信任與失望,「所以我們將希望社會和諧的想法投射於曾俊華身上,為香港帶來緩和的氣氛。」

於今年行政長官選舉前,梁國雄曾表示將爭取公民提名參選,並獲得社民連、人民力量,朱凱廸、香港眾志及劉小麗支持。其後因未能取得37000多個公民提名,而宣布放棄參選。立法會議員劉小麗與羅冠聰則表明於選舉中不會支持任何候選人,會投下白票以對抗小圈子選舉。最後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以777票勝出,成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

梁國雄批評支持曾俊華的政黨與2012年雨傘運動所爭取的「我要真普選」相違背,「泛民支持曾俊華很符合他們整體策略,就是務實與溫和,但他們是在支持一個建制候選人。」他指出民主派當時齊說「命運自主」,支持曾俊華是與理念相反的做法。梁頌恆認為支持曾俊華是民主退步,更有一點民粹。他批評民主黨跟從民眾意見,認為民主派應該爭取民主,而非實踐民主,「雨傘運動時,我們喜歡唱海闊天空,當中的『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完全在泛民中體現出來。」

政治光譜擴闊 有利發聲吸支持

回歸20年,不斷有新政黨創立,政治光譜拉闊,傳媒亦不只以「泛民」及「建制」影容香港政黨,改以「非建制」形容現時反建制的派別。毛孟靜認為政治光譜被拉闊是思想自由的表現,應該給予不同派別人士發聲的機會。胡志偉同樣認同擴闊政治光譜是健康的,認為未來應該結合非建制不同的力量,以吸納更多支持者,例如溫和泛民可以吸納淺藍的人士支持。

Head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