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地膽草 Baihuadidancao
【中文名稱】 |
白花地膽草,高地膽草,毛地膽草,白毛地膽草,牛舌草 |
【漢語拼音】 |
Baihuadidancao |
【英文名稱】 |
Whiteflower Earthgallgrass, Primula-leaved Violet |
【拉丁學名】 |
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inn. |
【科屬歸類】 |
菊科 Asteraceae, 地膽草屬 Elephantopus |
【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0.8-1米,或更高。斜升或平臥的根莖粗壯,具纖維狀根。莖直立,多分枝,具棱條,被開展的白色長柔毛,具腺點。葉互生;最上部葉極小,全部具小尖的鋸齒,稀近全緣,上面皺而具疣狀突起,被疏或較密的短柔毛,下麵密被長柔毛和腺點;上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8厘米,寬1.5-2厘米,近無柄或具短柄;下部葉長圓狀倒卵形,長8-20厘米,寬3-5厘米,前端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柄,稍抱莖;最下部葉常密集成蓮座狀。頭狀花序,12-20個,在莖枝頂端密集成團球狀復頭狀花序,基部有三個心形葉狀苞片,具細長的花序梗,排成疏傘房狀;縂苞長圓形,長8-10毫米,寬1.5-2毫米;縂苞片多綠色,但有時前端紫紅色,內外層各4片,外層披針狀長圓形,長4-5毫米,前端尖,具一脈,無毛,內層橢圓狀長圓形,長7-8毫米,前端急尖,3脈,被有疏貼短毛和腺點;花4朵,漏斗狀,花冠白色,管部細,長5-6毫米,裂片披針形,無毛。瘦果,長圓狀綫形,有10條肋,長約3毫米,被短柔毛;冠毛汙白色,具5條硬剛毛,長約4毫米,基部急寬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第二年5月。 |
【生境分佈】 |
生於山坡曠野、路邊或灌叢中。 分佈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區。 產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地。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中藥名: 苦地膽。 |
【採收加工】 |
夏末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
【主要成分】 |
含有二氫地膽草內酯(dihydroelephantopin),白花地膽草內酯(tomenphantopin)A、B等成分。 |
【藥理作用】 |
抗菌,抗炎,抗腫瘤。 |
【性味功能】 |
苦、辛,寒。清熱涼血,解毒利濕。 |
【主治用法】 |
感冒,百日咳,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結膜炎,黃疸,腎炎水腫,月經不調,白帶,瘡癤,濕疹,蟲蛇咬傷。內服: 煎湯,6-15克,鮮品30-60克;或搗汁。外用: 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
【應用舉例】 |
1. 陽黃疸: 地膽頭連根葉洗淨,鮮者120-180克。煮豬肉食,連服4-5天。(嶺南草藥志) 2. 瘧疾: 地膽草全草15克,火燒花樹皮30克。水煎服。(中國民族葯志)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6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