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瀏覽全部記錄
|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上一記錄
|
回到概覽頁面
|
下一記錄
關鍵字搜尋
排序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拉丁學名
進階搜尋
拉丁學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隨機圖片
膜莢黃耆
Mojiahuangqi
【中文名稱】
膜莢黃耆
【漢語拼音】
Mojiahuangqi
【拉丁學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科屬歸類】
豆科
Fabaceae
,
黃耆屬
Astragalus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深長而粗壯,棒狀,稍帶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光滑或多少被白色柔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長0.5-1厘米;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30毫米,寬3-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短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全緣,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長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卵形,離生,長4-10毫米,下麵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總狀花序腋生,具花10-25朵,排列疏鬆;苞片線狀披針形,背面被白色柔毛;小花梗被黑色硬毛,長3-4毫米;花萼鐘形,長5-7毫米,萼齒5,短,被黑色短毛或僅在萼齒邊緣被有黑色柔毛,三角形至鉆形;花冠淡黃色或黃色,蝶形,長約16毫米,旗瓣長圓狀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較短,長圓形,基部有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基部長柄狀;雄蕊10,2體;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長,花柱無毛。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2-3厘米,寬0.8-1.2厘米,先端尖刺狀,兩面被黑色或白色短毛。種子3-8粒,黑色、腎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長于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也見於河邊砂質地或平地草原。 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河北等地。 藥材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等地。
【藥用部位】
以根入藥。中藥名: 黃耆。
【採收加工】
春夏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或斜切厚片,乾燥。
【主要成分】
主要含黃耆苷Ⅰ,Ⅱ,III,IV,V,VI,VII,VIII,大豆皂苷等成分。
【藥理作用】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對機體代謝的影響,對造血功能的影響,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抗病毒作用,抗癌作用。
【性味功能】
甘,溫。生用: 益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炙用: 補中益氣。
【主治用法】
生用: 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不潰,潰久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炙用: 氣虛乏力,食少便溏。內服: 煎湯,用量9-30克;或入膏,散,丸劑。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
【應用舉例】
1. 自汗: 防風,黃耆各一兩,白術二兩。上每服三錢,水一鐘半,薑三片煎服。(丹溪心法)
2. 治消渴: 黃耆三兩,茯神三兩,栝樓三兩,甘草(炙)三兩,麥門冬(去心)三兩,幹地黃五兩。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蕪荑,酢物,海藻,菘菜。日進一劑,服十劑。(千金方)
3. 治癰疽膿泄後,潰爛不能收口: 黃耆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五味一錢,生薑三錢,茯苓三錢,牡蠣三錢。水煎大半杯,溫服。(四聖心源)
【連 結】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中藥標本數據庫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
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