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瀏覽全部記錄
|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上一記錄
|
回到概覽頁面
|
下一記錄
關鍵字搜尋
排序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拉丁學名
進階搜尋
拉丁學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隨機圖片
黃花蒿
Huanghuahao
【中文名稱】
黃花蒿,草蒿,臭蒿,臭黃蒿,黃蒿,青蒿,野蒿
【漢語拼音】
Huanghuahao
【英文名稱】
Sweet Sagebrush, Sweet Wormwood
【拉丁學名】
Artemisia annua
L.
【科屬歸類】
菊科
Asteraceae
,
蒿屬
Artemisia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全株具很強揮發油氣味,高40-150厘米。直立莖,具縱條紋,多分枝,光滑無毛。葉有基生和莖生,基生葉平鋪地面,開花時凋謝;莖生葉互生,有短柄,向上逐漸無柄;葉片多為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細短,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頭狀花序,細小,直徑約2毫米,球形,具軟短梗,多數組成圓錐花序狀;縂苞球狀,小;小花全為管狀花,黃色,外圍雌花,中央為兩性花。瘦果,多為橢圓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曠野、路邊、河岸等処。 分佈於我國南北各地。 藥材產於全國各地。
【藥用部位】
以全草、果實、根入藥。中藥名: 根: 青蒿根。全草: 青蒿。果實: 青蒿子。
【採收加工】
根: 秋、冬季採挖,洗淨,切段,曬乾。全草: 花蕾期採收,切碎,曬乾。果實: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取果枝,打下果實曬乾。
【主要成分】
根含鐵屎米酮(canthin-6-one),10-羥基鐵屎米酮(10-hydroxy canthin-6-one)等。地上部分含萜類成分,如青蒿素(qinhaosu,artemisinin,arteannuin),青蒿素C(artemisinin C)等。黃酮類成分,如貓眼草酚(chrysosplenol,chrysosoplenol D),紫花牡荊素(casticin)等。尚含香豆素類、揮發油等成分。
【藥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促進細胞免疫,抗心率失常,解熱,抗腫瘤。
【性味功能】
全草: 苦、微溫,寒。果實: 甘,涼。全草: 清熱解暑,除蒸截瘧。果實: 清熱明目,殺蟲。
【主治用法】
根: 勞熱骨蒸,關節酸痛,大便下血。全草: 暑熱、暑濕、濕溫,陰虛發熱,瘧疾,黃疸。果實: 勞熱骨蒸,痢疾,惡瘡,疥癬,風疹。根: 內服: 煎湯,3-15克。全草: 內服: 煎湯,6-15克,治瘧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浸絞汁飲。外用: 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或煎水洗。果實: 內服: 煎湯,3-6克,外用: 適量。
【應用舉例】
1. 中暑: 用青蒿嫩葉搗爛,手撚成丸,黃豆大。新汲水吞下,數丸立愈。(本草匯言)
2. 虛勞,盜汗、煩熱、口幹: 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後米飲下二十丸。(《聖濟縂錄》青蒿丸)
3. 瘧: 青蒿、薄桂,二味各為末。若寒多,多桂少蒿,用生薑二兩,連皮搗汁和熱酒調服,以衣被蓋臥;若熱多,多蒿少桂,亦依前法服,桂、蒿三七分用。(仁存堂經驗方)
【連 結】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中藥標本數據庫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
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