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浏览全部记录
|
中医药学院
|
图书馆
|
主页
上一记录
|
回到概览页面
|
下一记录
关键词搜寻
排序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拉丁学名
进阶搜寻
拉丁学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随机图片
黄花蒿
Huanghuahao
【中文名称】
黄花蒿,,草蒿,臭蒿,臭黄蒿,黄蒿,青蒿,野蒿
【汉语拼音】
Huanghuahao
【英文名称】
Sweet Sagebrush, Sweet Wormwood
【拉丁学名】
Artemisia annua
L.
【科属归类】
菊科
Asteraceae
,
蒿属
Artemisia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株具很强挥发油气味,高40-150厘米。直立茎,具纵条纹,多分枝,光滑无毛。叶有基生和茎生,基生叶平铺地面,开花时凋谢;茎生叶互生,有短柄,向上逐渐无柄;叶片多为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细短,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头状花序,细小,直径约2毫米,球形,具软短梗,多数组成圆锥花序状;总苞球状,小;小花全为管状花,黄色,外围雌花,中央为两性花。瘦果,多为椭圆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旷野、路边、河岸等处。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药材产于全国各地。
【药用部位】
以全草、果实、根入药。中药名: 根: 青蒿根。全草: 青蒿。果实: 青蒿子。
【采收加工】
根: 秋、冬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全草: 花蕾期采收,切碎,晒干。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果枝,打下果实晒干。
【主要成分】
根含铁屎米酮(canthin-6-one),10-羟基铁屎米酮(10-hydroxy canthin-6-one)等。地上部分含萜类成分,如青蒿素(qinhaosu,artemisinin,arteannuin),青蒿素C(artemisinin C)等。黄酮类成分,如猫眼草酚(chrysosplenol,chrysosoplenol D),紫花牡荆素(casticin)等。尚含香豆素类、挥发油等成分。
【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促进细胞免疫,抗心率失常,解热,抗肿瘤。
【性味功能】
全草: 苦、微温,寒。果实: 甘,凉。全草: 清热解暑,除蒸截疟。果实: 清热明目,杀虫。
【主治用法】
根: 劳热骨蒸,关节酸痛,大便下血。全草: 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果实: 劳热骨蒸,痢疾,恶疮,疥癣,风疹。根: 内服: 煎汤,3-15克。全草: 内服: 煎汤,6-15克,治疟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浸绞汁饮。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果实: 内服: 煎汤,3-6克,外用: 适量。
【应用举例】
1. 中暑: 用青蒿嫩叶捣烂,手捻成丸,黄豆大。新汲水吞下,数丸立愈。(本草汇言)
2. 虚劳,盗汗、烦热、口干: 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圣济总录》青蒿丸)
3. 疟: 青蒿、薄桂,二味各为末。若寒多,多桂少蒿,用生姜二两,连皮捣汁和热酒调服,以衣被盖卧;若热多,多蒿少桂,亦依前法服,桂、蒿三七分用。(仁存堂经验方)
【连 结】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中药标本数据库
本记录之永久网址:
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