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 Aihao
【中文名稱】 |
艾蒿,白蒿,白艾,艾,冰台,灸草,黃草,五月艾 |
【漢語拼音】 |
Aihao |
【英文名稱】 |
Argy Sagebrush, Argy’s Wormwood |
【拉丁學名】 |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iot. |
【科屬歸類】 |
菊科 Asteraceae, 蒿屬 Artemisia |
【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全株有白色茸毛,中部以上或上部有花序枝。葉互生,下部的葉在花期枯萎;中部的葉橢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6-9厘米,寬4-8厘米,葉基漸狹或急狹成柄,或稍擴大成托葉狀;葉片羽狀淺裂,裂片邊緣有齒,下麵被有白色或灰色的密茸毛;上部葉漸小,三裂或不分裂,無葉柄。頭狀花序長約3毫米,直徑2-3毫米,多數,排列成復縂狀花序;縂苞卵形;縂苞片4-5層,邊緣膜質;花多數,帶紅色,外層雌性,內層為兩性。瘦果,長約1毫米,無毛。花期7-10月。 |
【生境分佈】 |
生於荒地林緣。 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主產於安徽、山東。 |
【藥用部位】 |
以葉和果實入藥。中藥名: 葉: 艾葉。果實: 艾實。 |
【採收加工】 |
葉: 培育當年9月、第二年6月花未開時割取地上部分,摘取葉片嫩梢,曬乾。果實: 9-10月,果實成熟後採收。 |
【主要成分】 |
主要含2-甲基丁醇(2-methylbutanol),2-己烯醛(2-hexenal),三環烯(tricyclene),蒿屬醇(artemisia alcohol)等揮發油。 |
【藥理作用】 |
抗菌,平喘,抗過敏性休克,鎮咳,祛痰,止血,抗腫瘤。 |
【性味功能】 |
葉: 辛、苦,溫。果實: 苦、辛,溫。葉: 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濕止癢。果實: 溫腎壯陽。 |
【主治用法】 |
葉: 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經不調,痛經,胎動不安,心腹冷痛,帶下,濕疹,疥癬,痔瘡,癰瘍。果實: 腎虛腰酸,陽虛內寒。葉: 內服: 煎湯,3-10克,或入丸散劑,或搗汁。外用: 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果實: 內服: 研末1.5-4.5克;或為丸。 |
【應用舉例】 |
1. 婦人崩中,連日不止: 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幹薑一錢(銼)。上以水五盞,先煮艾、薑至二盞半,入膠消揚,溫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養生必用方) 2. 吐血不止: 柏葉、幹薑各三兩,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一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6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