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排序





進階搜尋
拉丁學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隨機圖片

茵陳蒿 Yinchenhao

【中文名稱】 茵陳蒿,茵陳,綿茵陳,臭蒿,因塵,因陳
【漢語拼音】 Yinchenhao
【英文名稱】 Capillary Sagebrush, Wormwood, Mosquito Wormwood
【拉丁學名】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科屬歸類】 菊科 Asteraceae蒿屬 Artemisia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狀。根多分枝,紡錘形,常斜生,或直生圓錐形。莖常斜上,數個叢生,首年生者常單生,基部粗壯,多分枝;有縱條紋,表面紫色或黃綠色老枝近無毛,嫩枝有灰白色茸毛,有時具大而密集的不育枝。葉密集,下部葉與不育枝上的葉類似,具長柄,葉片長圓形,長1.5-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綫形或披針狀,前端尖;中部葉長1-2厘米,二回羽狀全裂,葉基抱莖;上部葉無柄,三裂或不裂,裂片短,毛管狀。頭狀花序,極多,有梗,在側枝上排列成副縂狀花序;縂苞直徑1-2厘米,卵形或近球形,縂苞片覆瓦狀排列,3-5層,每層三片,卵形、橢圓形、長圓形或寬卵形;花單性或兩性,全部為管狀花;外層為4-12朵能育雌花,常為7個,柱頭叉狀兩裂,伸出花冠外;內層為3-9朵不育、子房退化的兩性花,花冠5裂,裂片三角形,有時帶紫色,倒卵狀。瘦果小,長可達1毫米,倒卵形或長圓形,具縱條紋,無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於低海拔地區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 分佈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陝西、四川、臺灣等地。 藥材主產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藥用部位】 以全草入藥。中藥名: 茵陳蒿。
【採收加工】 栽後第二年3-4月即可採收嫩梢,連續收穫3-4年。
【主要成分】 地上部分含有檸檬烯(limonene),松油烯(teroinene)等二十多種揮發油類成分。尚含苯氧基色原酮類、脂肪酸類、黃酮類等成分。
【藥理作用】 利膽,保肝,抗凝,解熱,鎮痛,消炎,抗腫瘤。
【性味功能】 微苦、微辛,微寒。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用法】 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內服: 煎湯,10-1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應用舉例】 1. 黃疸,遍身悉黃,小便如濃梔子汁: 茵陳四兩,黃芩三兩,枳實(炙)二兩,大黃三兩。四味搗篩蜜丸如梧子大。空腹,以米飲服二十丸,日一服,漸加至二十五丸,微利為度。忌熱面、蒜、蕎麥、粘食、陳臭物。(廣濟方)
2. 熱病發斑: 茵陳二兩,川大黃(銼碎,微炒)、玄參各一兩,梔子仁一分,生甘草半兩。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去滓,不計時候服。(聖惠方)
【連  結】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