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菊 Jinzhanju
【中文名稱】 |
金盞菊,金盞花,大金盞花,山金菊,甘菊花,黃金盞 |
【漢語拼音】 |
Jinzhanju |
【英文名稱】 |
Marigold, Potmarigold Calendula, Pot Marigold, Common Marigold |
【拉丁學名】 |
Calendula officinalis L. |
【科屬歸類】 |
菊科 Asteraceae, 金盞菊屬 Calendula |
【植物形態】 |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有短被毛。莖直立有縱棱,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上部葉長橢圓狀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5-9厘米,寬1-2厘米,葉基略帶心形,稍抱莖,全緣或具稀疏細齒。頭狀花序,直徑2.5-5厘米,有梗,單生於枝端;縂苞具苞片1-2層,綫形,邊緣膜質;外層為雌性能育舌狀花,黃色或桔黃色,1-2層,舌片全緣或3齒裂;中央為兩性不育管狀花,裂片5,花柱不裂。瘦果向內鈎曲,比苞片長,背部具鱗片狀橫皺褶,兩側具窄翅,無冠毛。花期4-7月。 |
【生境分佈】 |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
【藥用部位】 |
以根、全草、花入藥。中藥名: 根: 金盞菊根。全草: 金盞菊。花: 金盞菊花。 |
【採收加工】 |
金盞菊根: 夏季開花期採挖,割去地上部分,烘乾或通風処乾燥,亦可鮮用。金盞菊: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金盞菊花: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陰乾。 |
【主要成分】 |
根含金盞菊苷(calenduloside),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等成分。全草主要含有三萜苷(calendasaponins)A、B、C、D等成分。花含有甾醇類成分,如豆甾醇(stigmaster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等。三萜類成分,如α-香樹脂醇(α-amyrin),欖香樹脂醇(brein),金盞菊二醇(calenduladiol)等。尚含酚酸類、苯炳素、黃酮類等成分。 |
【藥理作用】 |
全草: 抗炎,抗菌,加速血凝。花: 降血脂,刺激免疫。 |
【性味功能】 |
根: 微苦,平。全草: 苦,寒。花: 淡,平。根: 活血散瘀,行氣止痛。全草: 清熱解毒,活血調經。花: 涼血止血,清熱瀉火。 |
【主治用法】 |
根: 癥瘕,疝氣,胃寒疼痛。全草: 中耳炎,月經不調。花: 腸風便血,目赤腫痛。根: 內服: 煎湯,30-60克,鮮品可用至120克。全草: 內服: 煎湯,5-15克,外用: 適量,鮮品取汁滴耳。花: 內服: 煎湯,5-10朵,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
【應用舉例】 |
1. 中耳炎: 鮮金盞菊葉取汁滴入耳內。(雲南中草藥) 2. 月經不調: 金盞菊全草9克。煎服。(雲南中草藥) 3. 腸風便血: 鮮金盞菊花10朵,酌加冰糖。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4. 癥瘕: 金盞菊幹根30-60克。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6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