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苞草 Kuobaocao
【中文名稱】 |
闊苞草,格雜樹,欒樨 |
【漢語拼音】 |
Kuobaocao |
【英文名稱】 |
Marsh Fleabane, Indian Pluchea, India Pluchea |
【拉丁學名】 |
Pluchea indica (Linn.) Less. |
【科屬歸類】 |
菊科 Asteraceae, 闊苞菊屬 Pluchea |
【植物形態】 |
灌木,高達3米。莖上部多分枝,幼枝被柔毛,后脫毛。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倒卵形,稀橢圓形,長5-7厘米,寬1-3厘米,上面稍被粉狀柔毛或脫毛,下面無毛或沿中脈被疏毛,有時僅具泡狀突點,無柄或近無柄;中部和上部葉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5-4.5厘米,邊緣有較密細齒或鋸齒,兩面被卷柔毛,無柄。頭狀花序徑3-5毫米,在莖枝頂端傘房花序排列,花序梗密被卷柔毛;總苞卵形或鐘狀,長約6毫米,總苞片5-6層,外層卵形或寬卵形,長3-4毫米,有緣毛,背面被柔毛,內層線形,長4-5毫米,無毛或上半部疏被緣毛。雌花多層,花冠絲狀,簷部3-4齒裂;兩性花少,花冠管狀。瘦果圓柱形,有4棱,被疏毛;冠毛白色,兩性花的冠毛常在下部聯合成闊帶狀。花期全年。 |
【生境分佈】 |
生於海濱沙地或近潮水的曠地。 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香港、海南等沿海一帶及島嶼。 |
【藥用部位】 |
以莖葉、根入藥。中藥名: 欒樨。 |
【採收加工】 |
全年可採,洗淨,鮮用。 |
【主要成分】 |
地上部份含闊苞菊苷 (plucheoside) A、B,芳樟葡萄糖苷 (linalool glucoside) 等葡萄糖苷類,耳草醇 (hedyotisol) A、B等。葉含3- (2‘,3’-二乙酰氧基-2‘-甲基丁酰基) -甜香闊苞菊萜烯酮[3- (2‘,3’-diacetoxy-2‘-methylbutyryl) cuauhtemore]。根含闊苞菊苷C、D1、D2、D3、E,闊苞菊醇 (plucheol) A、B等。 |
【藥理作用】 |
抗炎。 |
【性味功能】 |
味甘,性微溫。暖胃去積,軟堅散結,祛風除濕。 |
【主治用法】 |
用於小兒食積,癭瘤,痰核,風濕骨痛。內服: 煎湯,9-15克。 |
【應用舉例】 |
1. 暖胃去積: 取欒樨葉擂爛取汁,和米粉作餅(食之)。(嶺南采藥錄) 2. 板疬: 取欒樨莖葉搗取自然汁,加入牛皮膠、海帶,燉溶服之。(嶺南采藥錄) 3. 風濕骨痛,腰痛: 欒樨根15克。水煎服。(香港中草藥)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12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