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搜寻 

 排序





进阶搜寻
拉丁学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随机图片

油桐 Youtong

【中文名称】 油桐,,三年桐,油桐树,罂子桐,桐子树,光桐,虎子桐,百年桐,光面桐
【汉语拼音】 Youtong
【英文名称】 Tung-oil Tree, Tungoiltree, Oiltung, Tung Oil Tree, Chinese Woodoil Tree, China Wood-oil Tree, Tung-oil-tree, Tungoil Tree
【拉丁学名】 Aleurites fordii (Hemsl.) Airy Shaw
【科属归类】 大戟科 Euphorbiaceae石栗属 Aleurites
【植物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达9米。枝粗壮,皮孔灰色。单叶互生;叶柄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叶片革质,卵状心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心形,全缘,有时3浅裂,幼叶被锈色短柔毛,后近于无毛,绿色有光泽。花先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红色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上端分离;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种子具厚壳状种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旁。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药用部位】 以根、叶、花、未成熟果实、种子、种子榨出的油入药。中药名: 根: 油桐根。叶: 油桐叶。花: 桐子花。未成熟果实: 气桐子。种子: 油桐子。种子榨出的油: 桐油。
【采收加工】 根: 全年均可采挖,鲜用或晒干。叶: 5-10月采收,晒干。花: 4-5月采集凋落的花,晒干。未成熟果实: 收集未成熟而早落的果实,除净杂质,鲜用或晒干。种子: 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将其堆积于潮湿处,泼水,覆以干草,经10天左右,外壳腐烂,除去外皮,收集种子,晒干。
【主要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主要成分为桐酸(eleostearic acid),异桐酸(isoeleo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等成分。
【药理作用】 种子、种子窄出的油: 损伤肝、神经,引起恶心、呕吐、腹泻。
【性味功能】 根: 甘、微辛,寒,有毒。叶: 甘、微辛,寒,有大毒。花: 苦、微辛,寒,有毒。种子: 甘、微辛,寒,大毒。种子榨出的油: 甘、辛,寒,有毒。根: 下气消积,利水化痰,驱虫。叶: 清热消肿,解毒杀虫。花: 清热解毒,生肌。种子: 吐风痰,消肿毒,利二便。种子榨出的油: 涌吐痰涎,解毒杀虫,润肤生肌。
【主治用法】 根: 食积痞满,水肿,哮喘,瘰疬,蛔虫病。叶: 肠炎,痢疾,痈肿,臁疮,疥癣,漆疮,烫伤。花: 新生儿湿疹,秃疮,热毒疮,烧烫伤。未成熟果实: 疝气,食积。种子: 风痰喉痹,痰火瘰疬,食积腹胀,大、小便不通,丹毒,烫伤,急性软组织炎症。种子榨出的油: 喉痹痈疮,烫伤,冻疮皲裂。根: 内服: 煎汤,12-18克(鲜用30-60克);或研末、炖肉、浸酒。外用: 捣敷。孕妇慎服,多服则发呕。叶: 内服: 煎汤,15-30克。外用: 捣敷;或烧灰研末撒。花: 外用: 煎水洗;或浸植物油内,涂搽。未成熟果实: 内服: 煎汤,1-3个。外用: 捣敷或取汁搽。种子: 内服: 煎汤,1-2枚;或磨水;或捣烂冲。外用: 研末敷;或捣敷;或磨水涂。种子榨出的油: 外用: 涂搽;调敷或探吐。
【应用举例】 1. 食积痞满,水肿: 油桐根30克。水煎或炖肉服。(湖北中草药志)
2. 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油桐叶45克。水浓煎,分2次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 初生儿湿疹及麻疹后生疮瘙痒: 桐子花、花椒刺、羊食子条各100-150克。熬水洗。(重庆草药)
4. 大小便不通: 油桐树种子1粒。磨水服,大约半粒磨水30克。(贵州草药)

本记录之永久网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