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芽草 Longyacao
【中文名稱】 |
龍芽草,草龍芽,父子草,黃龍芽,路邊黃,毛將軍,鶴草芽,施州龍牙草,瓜香草,黃龍尾 |
【漢語拼音】 |
Longyacao |
【英文名稱】 |
Pilose Cocklebur, Hairyvein Agrimonia |
【拉丁學名】 |
Agrimonia pilosa Ledeb. |
【科屬歸類】 |
薔薇科 Rosaceae, 龍芽草屬 Agrimonia |
【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木,高30-120厘米。根莖短,基部常有1或數個地下芽。莖被疏柔毛及短柔毛,稀下部被疏長硬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托葉鐮形,稀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邊緣有銳鋸齒或裂片,稀全緣;小葉有大小2種,相間生於葉軸上,較大的小葉3-4對,稀2對,向上減少至3小葉,小葉幾無柄,倒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1.5-5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急尖至圓鈍,稀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急尖到圓鈍鋸齒,上面綠色,被疏柔毛,下面淡綠色,脈上伏生疏柔毛,稀脫落無毛,有顯著腺點。總狀花序單一或2-3個生於莖頂,花序軸被柔毛,花梗長1-5毫米,被柔毛;苞片通常3深裂,裂片帶形,小苞片對生,卵形,全緣或邊緣分裂;花直徑6-9毫米,萼片5,三角卵形;花瓣5,長圓形,黃色;雄蕊5-15;花柱2,絲狀,柱頭頭狀。瘦果倒卵狀圓錐形,外面有10條肋,被疏柔毛,先端有數層鉤刺,幼時直立,成熟時向內先靠合,連鉤刺長7-8毫米,最寬處直徑約3-4毫米。花、果期5-12月。 |
【生境分佈】 |
生於溪邊、路旁、草地、灌叢、林緣及疏林下。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藥材主產於湖北、浙江、江蘇等地。 |
【藥用部位】 |
以植物的地上部分、地下根莖芽或根入藥。中藥名: 地上部分: 仙鶴草。地下根莖芽: 鶴草芽。根: 龍芽草根。 |
【採收加工】 |
地上部分: 栽種當年或第2年開花前枝葉茂盛時採收,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曬乾或鮮用。地下根莖芽: 冬、春季新株萌發挖取根莖,除去老根,留幼芽(帶小根莖),洗淨曬乾,或低溫烘乾。根: 秋後採收,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
【主要成分】 |
全草含仙鶴草內酯(Agrimonolide),仙鶴草酚(agrimol)A、B、C、D、E、F、G。尚含木犀草素-7-D-(luteolin-7-D-glucoside)、大波斯菊苷(cosmosin)及揮發油等成分;根主要含鞣質類成分。莖、葉含木犀草素-7-β-葡萄糖苷(Luteolin-7-β-glucoside),芹菜素-7-β-葡萄糖苷(Apigenin-7-β-glucoside);鮮根莖冬芽含鶴草酚(agrimophol),仙鶴草內酯(agrimonolide),香草酸(vamillic acid)等成分。 |
【藥理作用】 |
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抗腫瘤,抗寄生蟲。 |
【性味功能】 |
地上部分: 苦,澀,平。地下根莖芽: 苦,澀,涼。根: 辛,澀,溫。地上部分: 收斂止血,止痢,殺蟲。地下根莖芽: 驅蟲,解毒消腫。根: 無毒。解毒,驅蟲。 |
【主治用法】 |
地上部分: 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腹瀉,痢疾,脫力勞傷,瘧疾,滴蟲性陰道炎。地下根莖芽: 絛蟲病,陰道滴蟲病,瘡瘍疥癬,癤腫,赤白痢疾。根: 赤白痢疾,瘡瘍,腫毒,瘧疾,絛蟲病,閉經。地上部分: 內服: 煎湯,10-15克,大劑量可用30-60克;或入散劑。外用: 搗敷;或熬膏塗敷。地下根莖芽: 內服: 煎湯,10-30克,研末,15-30克。小兒每1公斤克體重0.7-0.8克。外用: 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根: 內服: 煎湯,9-15克;或研末。外用: 適量,搗爛敷。 |
【應用舉例】 |
1. 虛損,唾血,咯血: 龍芽草六錢,紅棗五枚。水煎服。(文堂集驗方) 2. 咯血,吐血: 仙鶴草30克,側柏葉30克,藕節12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3. 偏頭痛,頭昏,頭痛: 龍芽草根30克,雞、鴨各1個。煮服。(江西草藥手冊) 4. 失眠或夜驚: 仙鶴草根30克,萱草根15克。燉子雞1只吃。(貴州草藥) |
【連 結】 |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中藥標本數據庫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9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