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棱菊 Liulengju
【中文名称】 |
六棱菊,,鹿耳翎,鹿耳苓,鹿耳草,六毒草 |
【汉语拼音】 |
Liulengju |
【英文名称】 |
Winged Laggera, |
【拉丁学名】 |
Laggera alata (D.Don) Sch. Bip. |
【科属归类】 |
菊科 Asteraceae, 六棱菊属 Laggera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全株除花冠外几乎都被腺毛。茎直立,多分枝,密被淡黄色腺状柔毛,茎翅全缘,宽2-5毫米。叶互生;叶长圆形或匙状长圆形,长1.5-8厘米,宽2-7.5厘米,先端短钝或短尖,边缘有疏细齿,基部沿茎下延成茎翅,两面密被贴生、扭曲或头状腺毛,侧脉8-10对,无柄;上部叶窄长圆形或线形,长1.6-3.5厘米,宽3-7毫米,疏生细齿或不显著。头状花序下垂,径约1-1.5厘米,成总状着生具翅小枝叶腋,果时下垂;在茎枝顶端排成总状圆锥花序,花序梗密被线状柔毛;总苞近钟形,长约1.2厘米,总苞片约6层,外层叶质,质坚硬,绿色或上部绿色,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背面密被疣状腺体,兼有扭曲线状柔毛,内层干膜质,先端通常紫红色,线形,长0.7-1厘米,背面疏被腺点和柔毛,或无毛,花淡紫色;雌花多数,花冠丝状;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瘦果圆柱形,长约1毫米,有10棱,被疏白色柔毛;冠毛白色,易脱落,长约7毫米。花果期10月至翌年2月。 |
【生境分布】 |
生于旷野、路旁或山坡阳处。 分布于河北西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台湾、广东北部、海南、广西、湖南、湖北、贵州西南部及云南。 药材主产华南、华中、西南等地。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根入药。中药名: 全草: 鹿耳翎。根: 鹿耳翎根。 |
【采收加工】 |
全草: 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根: 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主要成分】 |
本品初试含黄酮苷,酚类,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后分得蒿黄素(artemetin),叶中含多种挥发油主要有: 百里香氢醌二甲基醚(thymoquinol dimethyl ether),α-桉叶醇(α-eudesmol),α-葎草烯(α-humul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 |
【性味功能】 |
全草: 味辛、苦,性微温。根: 味辛,性凉。全草: 祛风除湿,散瘀,解毒。 |
【主治用法】 |
全草: 用于感冒发热,肺热咳嗽,风湿关节炎,腹泻,肾炎水肿,经闭,跌打损伤,疔疮痈肿,瘰疬,毒蛇咬伤,湿疹瘙痒。根: 用于头痛,毒蛇咬伤,肝硬化,妇女闭经。全草: 内服: 煎汤,9-15克,鲜者30-60克;或捣汁。外用: 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根: 内服: 煎汤,15-30克。鲜品可用60克。外用: 适量,捣敷。 |
【应用举例】 |
全草: 风寒咳嗽: 六棱菊干花序15-18克。蜜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根: 1. 久年头痛,产后风痛: 六棱 菊鲜根60克。水煎服,或炖羊脑1个,加酒少许服。(福建药物志) 2. 青竹蛇咬伤: 六棱菊根60克,磨水内服;另用六棱菊茎叶(鲜)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
|
本记录之永久网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12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