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燈籠 Baihuadenglong
【中文名稱】 |
白花燈籠 ,鬼燈籠、虎燈籠、白燈籠、苦燈籠、紅燈籠、紅羊精、紅花路邊青、夜鬼燈籠、土羚羊、崗燈籠、苦丁茶、鬼點火 |
【漢語拼音】 |
Baihuadenglong |
【英文名稱】 |
Redcalyx Glorybower , |
【拉丁學名】 |
Clerodendrum fortunatum Linn. |
【科屬歸類】 |
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大青屬 Clerodendrum |
【植物形態】 |
灌木,高棕達2.5米。嫩枝密被黃褐色短柔毛,小枝暗棕褐色髓部幹後不中空。單葉對生;葉柄長0.5-3厘米,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7厘米,寬1.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全緣或波狀緣,表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黃色腺點,沿葉脈被短柔毛。聚傘花序腋生,1-3閃分歧,有花3-9朵;花序梗與苞片均密被棕褐色短毛;花萼紫紅色,膨大似燈籠,具5棱,長1-1.3厘米,外面被短毛,先端5深裂,裂片寬卵形,漸尖;花冠淡紅色或白色而稍帶紫色,外面被毛,先端5裂,裂片長圓形,長約6毫米;雄蕊4,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熟時深藍綠色,藏於宿萼內。花果期6-11月。 |
【生境分佈】 |
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村旁、路邊及曠野。 分佈于江西南部和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藥材主產於廣西、廣東等地。 |
【藥用部位】 |
以莖及葉、根或根皮入藥。中藥名: 莖及葉: 鬼燈籠。根或根皮: 鬼燈籠根。 |
【採收加工】 |
莖及葉: 夏、秋採收,洗凈,切段,曬乾或鮮用。根或根皮: 秋季採挖,洗凈,切片曬乾。 |
【主要成分】 |
含有赬桐烯醇(clerodol),赬桐二醇烯酮(clerodolone),赬桐酮(clerodone),赬桐甾醇(clerosterol),甾醇(sterol),蔗糖(sucrose),乳糖(lactose),麥芽糖(maltose),半乳糖(galactose),果糖(fructose)等。 |
【性味功能】 |
莖及葉: 微苦甘,寒。根或根皮: 苦,寒。莖及葉: 清熱止咳,解毒消腫。根或根皮: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主治用法】 |
莖及葉: 肺癆咳嗽,骨蒸潮熱,咽喉腫痛,跌打損傷,癤腫疔瘡。鬼燈籠根: 感冒發熱,咳嗽,咽痛,衄血,赤痢,瘡疥,瘰鬁,跌打腫痛。莖及葉: 內服: 煎湯,15-30克。外用: 適量,搗敷。根或根皮: 內服: 煎湯,10-15克。外用: 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
【應用舉例】 |
1. 預防麻疹: 紫萁貫眾15克,銀花15克,鬼燈籠9克,水煎服,連服5劑。(《中國苗族藥物彩色圖集》) 2. 治血瘙身癢: 鬼燈籠根皮五錢,豬肉皮四兩。水煎服。(《陸川本草》)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