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瀏覽全部記錄
|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上一記錄
|
回到概覽頁面
|
下一記錄
關鍵字搜尋
排序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拉丁學名
進階搜尋
拉丁學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隨機圖片
吳茱萸
Wuzhuyu
【中文名稱】
吳茱萸
【漢語拼音】
Wuzhuyu
【英文名稱】
Medicinal Evodia, Hairy-leaved Evodia, Rugose Evodia
【拉丁學名】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科屬歸類】
芸香科
Rutaceae
,
吳茱萸屬
Evodia
【植物形態】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5-10米。樹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皮孔細小、圓形;幼枝、葉軸、小葉柄均密被黃褐色長柔毛。單數羽狀複葉對生;葉柄長4-8厘米,小葉柄長2-5毫米;小葉5-9,橢圓形至卵形,長5-15厘米,寬2.5-6厘米,先端短尖或急尖,少有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罕有不明顯的圓鋸齒,兩面均密被淡黃色長柔毛,厚紙質或紙質,有油點。花單性,雌雄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軸粗壯,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花軸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鱗片狀;花小,黄白色,萼片5,廣卵形,長約1-2毫米,外侧被短柔毛;花瓣5,長圓形,長4-6毫米,內側密被白色長柔毛;雄花具5雄蕊,長於花瓣,插生在極小的花盤上,花葯基著,橢圓形,花絲粗短,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較雄花大,退化雄蕊5枚,鱗片狀,子房上位,長圓形,心皮5,花後增寬成扁圓形,有粗大的腺點,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果實扁球形,成熟時裂開成5個果瓣,呈蓇葖果狀,紫紅色,表面有粗大油腺點,每分果有種子1枚,卵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於低海拔向陽的疏林下或林緣曠地,有栽種。 分佈陝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主產貴州、廣西、湖南等地。
【藥用部位】
以近成熟的果實入藥。中藥名: 吳茱萸。
【採收加工】
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主要成分】
含吳茱萸鹼(evodiamine),吳茱萸烯(evodene),吳茱萸醇(evodol)等。
【藥理作用】
有益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影響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對子宮平滑肌有作用,抑菌和殺蟲。
【性味功能】
辛、苦,熱;有小毒。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主治用法】
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內服: 煎湯,2-6克,或入丸、散。外用: 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不宜多服、久服;陰虛火旺者禁服。
【應用舉例】
1. 肝火: 黃連180克,吳茱萸15或30克。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
2. 牙齒疼痛: 吳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療本草)
【連 結】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中藥標本數據庫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
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