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馬藍,板藍,山藍 |
【漢語拼音】 |
Malan |
【英文名稱】 |
Flaccid Conehead, Common Baphicacanthus, Conehead, Common Conehead |
【拉丁學名】 |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
【科屬歸類】 |
爵床科 Acanthaceae, 馬藍屬 Baphicacanthus |
【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約1米,灌木狀。根莖粗壯,斷面呈藍色。莖直立,莖節顯明,有鈍棱。葉對生;葉柄長1-2厘米;葉片倒卵狀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16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急尖,微鈍頭,基部漸狹,邊緣有淺鋸齒,上面無毛,下面幼時脈上稍被毛,側脈5-6對,乾時莖葉呈藍色或墨綠色。穗狀花序頂生;苞片葉狀,狹倒卵形,長1-2厘米,早落;花萼5全裂,其中4枚裂片線形,長1-1.4厘米,另一片較大,呈匙形,無毛;花冠漏斗狀,淡紫色,長4.5-5.5厘米,5裂,裂片短闊,先端微凹;雄蕊4,2強,着生于花冠筒的上方,花粉橢圓形;雌蕊子房上位,花柱細長。蒴果,長1.5-2厘米。種子4,有微毛。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
【生境分佈】 |
生於山地、林緣潮濕的地方,有栽種。 分佈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主產福建、四川、雲南等地。 |
【藥用部位】 |
以根莖及根、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入藥。中藥名: 根莖及根: 南板藍根。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 青黛。 |
【採收加工】 |
南板藍根: 夏、秋二季採挖,除去地上莖,洗淨,曬乾。青黛: 夏、秋二季,當植物的葉生長茂盛時,割取莖葉,置大缸或木桶中,加入清水,浸泡2-3晝夜至葉腐爛,莖脫皮時,撈去莖枝葉渣,每50公斤莖葉加石灰4-5公斤,充分攪拌,待浸液由烏綠色轉變為紫紅色時,撈取液面泡沫狀物,曬乾。 |
【主要成分】 |
含大黃酚(chrysophan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靛藍(indigotin)及靛玉紅(isatin)。 |
【藥理作用】 |
抗腫瘤,抗菌,增強吞噬功能。 |
【性味功能】 |
南板藍根: 苦,寒。青黛: 鹹,寒。南板藍根: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青黛: 清熱解毒,涼血定驚。 |
【主治用法】 |
南板藍根: 用於溫毒發斑,舌降紫暗,痄腮,喉痹,爛堠丹痧,大頭瘟疫,癰腫,丹毒。青黛: 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痹,小兒驚癇。南板藍根: 內服: 煎湯,15-30克(大劑量90克);或入丸、散。外用: 適量,煎湯熏洗。脾胃虛寒、無實熱火毒者慎服。青黛: 內服: 煎湯,3-6克,布包;研末,每次1.5-3克,或入丸、散。外用: 適量,乾撒或調敷。脾胃虛寒者禁服。 |
【應用舉例】 |
1. 南板藍根: 流行性感冒: 板藍根30克,羌活15克。煎湯,一日二次分服,連服二至三日。(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2. 青黛: 傷寒赤斑: 青黛6克。水研服。(類證活人書) |
【連 結】 |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中藥標本數據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