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Binglang
【中文名稱】 |
檳榔 |
【漢語拼音】 |
Binglang |
【英文名稱】 |
Betelnut Palm, Betel-nut Palm, Areca Palm, Catechu Palm, Areca-nut Palm, Pinang, Catechu, Areca, Areca Nut, Betel Nut, Betel Palm |
【拉丁學名】 |
Areca catechu L. |
【科屬歸類】 |
棕櫚科 Arecaceae, 檳榔屬 Areca |
【植物形態】 |
常綠喬木,高達17米或更高,幹直立,不分枝。葉長1.3-2米,羽狀全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0-70厘米,先端呈不規則分裂;柄呈三棱形,具長葉鞘。花單性同株;肉穗花序生於葉束下,多分枝,成圓錐形,基部有黃綠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生於分枝上部;雌花較大而少,著生於總軸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1室。堅果卵菜,紅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花期3-8月,果期11月-次年5月。 |
【生境分佈】 |
檳榔生於高溫地區。 分佈於廣西廣東、雲南、福建等省區。 藥材主產于海南,廣西、雲南、福建、臺灣有栽培。 |
【藥用部位】 |
以果皮入藥。中藥名: 大腹皮。 |
【採收加工】 |
冬、春二季採收成熟果實,剝下果皮,打松,乙水中浸泡,曬乾,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
【主要成分】 |
主要含檳榔堿及少量兒茶素成分。 |
【藥理作用】 |
對腸平滑肌的作用。 |
【性味功能】 |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
【主治用法】 |
脘腹痞脹,腳氣,水腫。內服: 煎湯,2-3錢;或入丸劑。外用: 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
【應用舉例】 |
1. 治腳氣,腫滿腹脹,大小便秘澀: 大腹皮一兩(銼),檳榔一兩,木香半兩,木通二兩(銼),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二兩(銼),牽牛子二兩(微炒)。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聖惠方) 2. 治男子婦人脾氣停滯,風濕客搏,脾經受濕,氣不流行,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疰,來去不定,舉動喘乏: 五茄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眼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3. 治漏瘡惡穢: 大腹皮煎湯洗之。(仁齋直指方) |
【連 結】 |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中藥標本數據庫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