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薊 Huoxiangji
【中文名稱】 |
藿香薊,白花臭草,消炎草,臭草,鹹蝦花,臭壚草,白花草 |
【漢語拼音】 |
Huoxiangji |
【英文名稱】 |
Tropic Ageratum, |
【拉丁學名】 |
Ageratum conyzoides L. |
【科屬歸類】 |
菊科 Asteraceae, 藿香薊屬 Ageratum |
【植物形態】 |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有時不足10厘米。直立莖,較粗壯,多分枝,莖枝淺紅,上部通常綠色,具白色塵狀短柔毛或長絨毛。葉多對生,上部互生;葉柄具白色短柔毛及黃色腺點,長約1-3厘米;葉片長5-13厘米,寬2-5厘米,卵形,中部葉較大,上部和下部葉片漸小,多為卵形或長圓形,葉端急尖,基部鈍或寬楔形,邊緣有鈍齒。頭狀花序生於莖頂,較小,排列成傘房狀花序;花梗長約0.5-1.5厘米;縂苞鈡狀或半球形;2層縂苞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4厘米;花冠長1.5-2.5厘米,淺紫色,下部癒合成管狀,上部5裂。瘦果,黑褐色,具5棱,具膜片狀冠毛5-6片,長1.5-3毫米,前端急狹或漸狹成芒狀。花、果期全年。 |
【生境分佈】 |
生於山坡、山谷、林下或林邊,草地荒坡也有生長。 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等地,常有野生或栽培。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中藥名: 勝紅薊。 |
【採收加工】 |
6-10月採收地上部分,鮮用或切段曬乾。 |
【主要成分】 |
全草含有黃酮類成分,如勝紅薊黃酮(ageconyflavone)A、B、C,川陳皮素(nobiletin),甜橙素(sinensetin)等。生物鹼類成分,如石鬆胺(lycopsamine),刺淩德草堿(echinatine)等。此外,尚含甾醇類成分和揮發油。 |
【藥理作用】 |
抗炎,鎮痛,抗菌。 |
【性味功能】 |
辛、微苦,涼。清熱解毒,止血之痛。 |
【主治用法】 |
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咯血,衄血,崩漏,脘腹疼痛,風濕痹痛。內服: 煎湯,15-30克,鮮品加倍;研末;或鮮品搗汁。外用: 適量,搗敷;研末吹喉或調敷。 |
【應用舉例】 |
1. 喉症: 勝紅薊鮮葉30-60克,洗淨,搗汁。與冰糖調和服用,每日三次。(泉州本草) 2. 感冒發熱: 白花草60克。水煎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3. 鼻衄: 白花草鮮葉搓爛塞鼻。(廣西本草選編)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6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