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 Niubang
【中文名称】 |
牛蒡,,老鼠愁,蝙蝠刺,老母猪耳朵,鼠黏草,蒡翁菜,便牵牛 |
【汉语拼音】 |
Niubang |
【英文名称】 |
Great Burdock, Burdock, Greater Burdock |
【拉丁学名】 |
Arctium lappa L. |
【科属归类】 |
菊科 Asteraceae, 牛蒡属 Arctium |
【植物形态】 |
二年生草本,高1-2米。肉质根,粗壮,圆锥形。直立茎,上部有纵棱,多分枝。基生叶丛生,大形,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广卵形或长卵形,长20-50厘米,宽15-40厘米,叶端钝,有刺尖,基部多心形,全缘或有不整齐波状微齿,背面绿色或暗绿色,被疏毛,腹面被密集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直径2-4厘米,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梗长3-7厘米,表面具浅沟,被密集细毛;球形总苞,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花两性,小,紫红色,均为管状花,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两心皮合生为一室,前端着生有冠毛,短刚毛状;柱头两裂,花柱细长。瘦果,灰褐色,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形,具纵棱,冠毛浅棕黄色,短刺状。花期6-8月,果期8-10月。 |
【生境分布】 |
多生于沟边,山路旁,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 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常栽培。 主产于东北、浙江等地。 |
【药用部位】 |
以根、茎叶、果实入药。中药名: 根: 牛蒡根。茎叶: 牛蒡茎叶。果实: 牛蒡子。 |
【采收加工】 |
根: 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晒干。茎叶: 6-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果实: 7-8月果实呈灰褐色时,分批采摘,推积2-3日,暴晒,脱粒,扬净,再晒至全干。 |
【主要成分】 |
根含有愈创木内酯衍生物,如牛蒡种噻吩-A(lappaphen-A),牛蒡种噻吩-B(lappaphen-B)等。木质素类,如牛蒡苷元(arctigenin),牛蒡素(neoare)B,牛蒡醇(lappaol)A等成分。此外,尚含硫炔类、咖啡酰奎宁酸类、黄酮类、酚酸类、甾醇类等成分。叶含倍伴萜类成分,如大翅蓟苦素(onopordopicrin)。酚酸类成分,如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藜芦酸(veratric acid)等成分。果实和种子含有木质素类,如牛蒡苷(arctiin),牛蒡醇(lappaol)A、B、C、D、E、F、H,新生牛蒡素甲(neoarctin A)等成分。 |
【药理作用】 |
根: 促进生长。果实: 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突变。 |
【性味功能】 |
根: 微甘,凉。茎叶: 苦、微甘,凉。果实: 辛、苦,寒。根: 散风热,消肿毒。茎叶: 清热除烦,消肿止痛。果实: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
【主治用法】 |
根: 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热毒面肿,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茎叶: 风热头痛,心烦口干,咽后肿痛,小便涩少。果实: 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根: 内服: 煎汤,6-15克,或捣汁,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熬膏涂,或煎水洗。茎叶: 内服: 煎汤,10-15克,鲜品加倍,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绞汁或熬膏涂。果实: 内服: 煎汤,5-10克;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或煎汤含漱。 |
【应用举例】 |
1. 热攻心,烦燥恍惚: 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心镜) 2. 头风及脑挚痛不可禁者: 牛蒡茎叶,捣取浓汁二升,合无灰酒一升,盐花一匙头,烟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处,风毒散自止。摩时极力令作热乃效速。冬月无苗,用根代之亦可。(《本草纲目》引自筴中方) 3. 喉痹: 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捣为散。每次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
【连 结】 |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
|
本记录之永久网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6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