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排序





進階搜尋
拉丁學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隨機圖片

黃蜀葵 Huangshukui

【中文名稱】 黃蜀葵,秋葵,棉花葵,水棉花,棉花七,棉花蒿,小棉花,大野棉花,火炮花,黃芙蓉
【漢語拼音】 Huangshukui
【英文名稱】 Abelmoschus manihot,
【拉丁學名】 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
【科屬歸類】 錦葵科 Malvaceae秋葵屬 Abelmoschus
【植物形態】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疏被長硬毛。葉互生;葉柄長6-18厘米,疏被長硬毛;托葉披針形,長l-1.5厘米。葉掌狀5-9深裂,直徑15-30厘米,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8-18厘米,寬1-6厘米,兩面疏被長硬毛,邊緣具粗鈍鋸齒。花單生於枝端葉腋;小苞片4-5,卵狀披針形,長15-25毫米,寬4-5毫米,疏被長硬毛;萼佛焰苞狀,5裂,近全緣,較長於小苞片,被柔毛,果時脫落;花大,淡黃色,內面基部紫色,直徑約12厘米;雄蕊柱長1.5-2厘米,花藥近無柄;柱頭紫黑色,匙狀盤形。蒴果卵狀橢圓形,長4-5厘米,直徑2.5-3厘米,被硬毛。種子多數,腎形,被柔毛組成的條紋多條。花期8-10月。
【生境分佈】 生於山谷草叢、田邊或溝旁灌叢間。 分佈于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山東、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藥用部位】 以花、種子、葉、莖或莖皮以及根入藥。中藥名: 花: 黃蜀葵花。種子: 黃蜀葵子。葉: 黃蜀葵葉。莖或莖皮: 黃蜀葵莖。根: 黃蜀葵根。
【採收加工】 花: 7-10月,除留種外,分批採摘花蕾,曬乾。種子: 9-11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脫粒,簸去雜質,再曬至全幹。葉: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莖或莖皮: 秋、冬季採集,曬乾或炕幹。根: 秋季挖取根部,洗淨,曬乾。
【主要成分】 黃蜀葵花含樹皮素-3-洋槐糖苷(quercetin-3-robinobioside),槲皮素-3-葡萄糖苷(quercetin-3-glucoside),金絲桃苷(hyperin),楊梅素(myricetin)及槲皮素(quercetin)。
【藥理作用】 鎮痛,增強免疫,心肌損傷保護,抗炎,解熱。
【性味功能】 花: 甘、辛,涼。種子: 甘,寒。葉: 甘,寒。莖或莖皮: 甘,寒。根: 甘、苦,寒。花: 利尿通淋,活血止血,消腫解毒。種子: 利水,通經,消腫解毒。葉: 清熱解毒,接骨生肌。莖或莖皮: 清熱解毒,通便利尿。根: 利水,通經,解毒。
【主治用法】 花: 淋證,吐血,衄血,崩漏,胎衣不下,癰腫瘡毒,水火燙傷。種子: 淋證,水腫,便秘,乳汁不通,癰腫,跌打損傷。葉: 熱毒瘡癰,尿路感染,骨折,燙火傷,外傷出血。莖或莖皮: 高熱不退,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疔瘡腫毒,燙傷。根: 淋證,水腫,便秘,跌打損傷,乳汁不通,癰腫,聹耳,腮腺炎。花: 內服: 煎湯,5-15克;或研末,3-6克。外用: 適量,研末調敷;或浸油塗。種子: 內服: 煎湯,10-15克;或研末,2-5克。外用: 適量,研末調敷。葉: 內服: 煎湯,10-15克,鮮品可用至30-60克。外用: 適量,鮮品搗敷。莖或莖皮: 內服: 煎湯,5-10克。外用: 油浸搽。根: 內服: 煎湯,9-15克;或研末,每次1.5-3克。外用: 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外洗。
【應用舉例】 1. 肺熱咳嗽: 黃蜀葵花、冬花、桔梗、黃芩、白前各9克,百合、白果仁各6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2. 鼻衄: 黃葵子為末,新汲水調二錢下。(衛生易簡方)
3. 燙火傷: 鮮黃蜀葵葉,搗敷。(福州軍區《中草藥手冊》)
4. 跌打損傷: 黃蜀葵根、透骨消、紅牛膝、散血草、澤蘭、血通、香樟根各15克。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