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竹梅 Diaozhumei
【中文名稱】 |
吊竹梅,水竹草,紫背金牛,水竹草,花葉竹節草,鴨舌紅,紅鴨蹠草 |
【漢語拼音】 |
Diaozhumei |
【英文名稱】 |
Wanderingjew Zebrina, Wanderingjew |
【拉丁學名】 |
Zebrina pendula Schnizl. |
【科屬歸類】 |
鴨蹠草科 Commelinaceae, 吊竹梅屬 Zebrina |
【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長約1米。莖稍柔弱,半肉質,分枝,披散或懸垂。葉互生,無柄;葉片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長圓形,長3-7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至漸尖或稍鈍,基部鞘狀抱莖,鞘口或有時全部葉鞘均被疏長毛,上面紫綠色而雜以銀白色,中部和邊緣有紫色條紋,下麵紫色,通常無毛,全緣。花聚生於1對不等大的頂生葉狀苞內;花萼連合成1管,長約6毫米,3裂,蒼白色;花瓣連合成1管,白色,長約1厘米,裂片3,玫瑰紫色,長約3毫米;雄蕊6,著生於花冠管的喉部,花絲被紫藍色長細胞毛;子房3室,花柱絲狀,柱頭頭狀,3圓裂。果為蒴果。花期6-8月。 |
【生境分佈】 |
生於山邊、村邊和溝旁以及路邊較陰濕的劃地上。 分佈于福建、浙江、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原產墨西哥。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中藥名: 吊竹梅。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
【主要成分】 |
主要含有β-穀甾醇(β-sitosterol),3β,5α,6β-三羥基豆甾烷(3β,5α,6β-trihydroxyl stigmastane),琥珀酸(succinic acid),吊竹梅素(zebrinin)等成分。 |
【藥理作用】 |
抗腫瘤。 |
【性味功能】 |
甘、寒,淡。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
【主治用法】 |
水腫,小便不利,痢疾,帶下,咳嗽咯血,咽喉腫痛,瘡癰腫毒,燒燙傷,毒蛇咬傷。內服: 煎湯,15-30克,鮮品60-90克;或搗汁。外用: 適量,搗敷。孕婦禁服。 |
【應用舉例】 |
1. 慢性痢疾: 鮮吊竹梅全草30-90克,白米30克。同炒至半成炭為度,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 目赤腫痛(急性結合膜炎): 鮮(吊竹梅)全草30-60克,一點紅鮮全草30克。共搗爛,外敷患眼。(福建中草藥) 3. 蛇咬傷: 鮮(吊竹梅)全草30-60克。搗絞汁沖酒內服: 渣敷患處。(泉州本草)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10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