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 Yezi
【中文名稱】 |
椰子 |
【漢語拼音】 |
Yezi |
【英文名稱】 |
Coconut, |
【拉丁學名】 |
Cocos nucifera Linn. |
【科屬歸類】 |
棕櫚科 Arecaceae, 椰子屬 Cocos |
【植物形態】 |
大喬木,高15-30米,莖粗壯,有環狀葉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葉簇生莖頂;葉柄粗壯,長達1米以上;葉片羽狀全裂,長3-4米;裂片多數,外向折疊,線狀披針形,長65-10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漸尖,革質。肉穗花序腋生,長1.5-2米,多分枝,雄花聚生於分枝上部,雌花散生於下部;佛焰苞紡錘形,厚木質,最下部的長60-100厘米或更長,老時脫落;雄花萼片3,鱗片狀,長3-4毫米;花瓣3片,卵狀長圓形,長1-1.5厘米;雄蕊6,長4毫米;雌花: 基部有小苞片數枚;萼片闊圓形,寬約2.5厘米;花瓣與萼片相似,但較小。堅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長15-25厘米,先端微具3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纖維質,內果皮木質堅硬,近基處有3萌發孔。種子1顆,種皮薄,緊貼著白色堅實的胚乳,胚乳內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
【生境分佈】 |
生於長熱帶地區海岸。 分佈于台灣、廣東南部諸島及雷州半島、海南、廣西及雲南。 椰子和椰子殼: 藥材主產於廣東、海南及台灣。 |
【藥用部位】 |
以種子、樹根或根皮、果殼、胚乳經加工而成的油、胚乳中的漿液及果肉入藥。中藥名: 種子: 椰子。樹根或根皮: 椰根。果殼: 椰子殼。胚乳經加工而成的油: 椰子油。胚乳中的漿液: 將成熟的果實除去外果皮及中果皮,通開正眼,倒出胚乳空腔內的漿液,鮮用。果肉: 椰子瓤。 |
【採收加工】 |
種子: 秋季果實成熟後採收,剖開果殼,除去果肉內的漿液,微晾即可。置陰涼乾燥處。防蟲。樹根或根皮: 全年均可採,挖取根部,或剝取根皮,洗凈,切段,曬乾。果殼: 果實成熟時採收,隨時取出胚乳及漿液,留取果殼,曬乾。胚乳經加工而成的油: 將果實有胚乳,經碾碎烘、蒸後榨取其油。胚乳中的漿液: 將成熟的果實除去外果皮及中果皮,通開正眼,倒出胚乳空腔內的漿液,鮮用。果肉: 果實成熟時採收,剝開,取出果肉,鮮用或粉碎曬乾。 |
【主要成分】 |
椰子含油35-45%,椰子油的甾醇中含豆甾三烯醇(Stigmastatrienol)4.5%,豆甾醇(Stigmasterol)等。碳水化合物15%,蛋白質不到5%,中有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维生素 B1173毫克%,B5103毫克%,B2 微迹。α-生育酚700毫克%,γ-生育酚250毫克%。维生素C的含量以未成熟果中较高。椰子中含有水蘇糖、蔗糖、葡萄糖。果核含甘露聚糖(Mannan)。殼含灰分0.61%,木質素36.51%,纖維素53.06%,戊聚糖29.27%(總量)。纖維素含成聚糖20.54%,灰分中主成分為氫氧化鉀(KOH)。 |
【藥理作用】 |
內胚乳有殺絳蟲作用,飲其汁而食其肉可驅蟲。另有降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
【性味功能】 |
種子: 微甘、辛,平。樹根或根皮: 苦,平。果殼: 苦,平。胚乳經加工而成的油: 辛,微溫。胚乳中的漿液: 甘,涼。果肉: 甘,平。種子: 補脾益腎,催乳。樹根或根皮: 止血,止痛。果殼: 祛風,止痛,利濕,止癢。胚乳經加工而成的油: 殺蟲止癢,斂瘡。胚乳中的漿液: 生津,利尿,止血。果肉: 益氣健脾,殺蟲,消疳。 |
【主治用法】 |
種子: 脾虛水腫,腰膝酸軟,產婦乳汁缺少。樹根或根皮: 鼻衄,胃痛,吐瀉。果殼: 楊梅瘡筋骨痛,心胃疼痛,體癬,腳癬。胚乳經加工而成的油: 瘡癬,濕疹,凍瘡。胚乳中的漿液: 口乾煩渴,水腫,吐血。果肉: 疳積,薑片蟲病。種子: 內服: 煎湯,6-15克。樹根或根皮: 內服: 煎湯,9-15克;或燒存性研末,每次3克。果殼: 內服: 燒存性浸酒,6-10克;或研末,每次2-3克。外用: 適量,熬膏或制油外涂。胚乳經加工而成的油: 外用: 適量,涂搽。胚乳中的漿液: 內服: 75-100克。果肉: 內服: 食肉或壓濾取汁,75-100克。 |
【應用舉例】 |
1. 治卒心痛: 椰子皮燒存性,研,以新汲水服一錢。(《綱目》) 2. 治楊梅瘡筋骨痛: 椰子殼燒存性,臨時炒熱,以滾酒泡服二、三錢,暖覆取汗。(《綱目》)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12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