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排序





進階搜尋
拉丁學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隨機圖片

白朮 Baizhu

【中文名稱】 白朮,山薊,於朮,浙朮,冬朮,山芥,天薊
【漢語拼音】 Baizhu
【英文名稱】 Largehead Atractylodes,
【拉丁學名】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科屬歸類】 菊科 Asteraceae蒼朮屬 Atractylodes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塊狀。莖高50-80厘米,上部分枝,基部木質化。莖下部葉有長柄,單葉互生,葉片3裂或羽狀5深裂,中間裂片較大,裂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8厘米,寬1.5-3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長或短針刺狀緣,毛或貼伏的細刺齒,先端裂片較大;莖上部葉柄漸短,狹披針形,分裂或不分裂,長4-10厘米,寬1.5-4厘米。頭狀花序單生於枝頂,長約2.5厘米,寬約3.5厘米,基部苞片葉狀,長3-5厘米,羽狀裂片刺狀;總苞片,鐘狀,5-8層,膜質,覆瓦狀排列,外面略有微柔毛,外層短,卵形,先端鈍,最內層多列,先端鈍,伸長;花多數,全為管狀花,花冠紫紅色,長約1.5厘米,雄蕊5,花柱細長。瘦果長約1.3厘米,羽狀,污白色,基部聯合。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佈】 生於丘陵地,現廣為栽培。 藥材主產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藥用部位】 以根莖入藥。中藥名: 白朮。
【採收加工】 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待地上部份枯萎后,選晴天,挖掘根部,出去泥土,剪去莖桿,將根莖烘乾,烘溫開始用100攝氏度,待表皮發熱時,溫度減至60-70攝氏度,4-6小時上、下翻動一遍,半乾時搓去鬚根,再烘至八成乾,取出,堆放5-6天,使表皮變軟,再烘至全乾。亦可曬乾,需要15-20天,曬至全乾。
【主要成分】 根莖蒼朮酮(atratylone),桉葉醇(eudesmol),棕櫚酸(palmitic acid),蒼朮醇(hinesol),α-及β-葎草烯(humulene)等揮髮油;蒼朮內酯(atractylenolide)等倍半萜內酯;14-乙酰基-12-千里光酰基-8-順式白朮三醇(14-acetyl-12-senecioyl-2E,8Z,10E-atractylentriol)等多炔醇類;東茛菪素(scopoletin),果糖(fructose),菊糖(inulin),甘露聚糖AM-3以及氨基酸等。
【藥理作用】 預防胃潰瘍,影響腸管運動,保肝,利膽,抗氧化,抗腫瘤,將血糖,抗凝血,影響心血管系統,抗菌,具毒性。
【性味功能】 味苦、甘,性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用法】 用於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濕痺酸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內服: 煎湯,3-15克;或熬膏;或入丸、散。利水消腫、固表止汗、除濕治痺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應用舉例】 1. 脾虛脹滿: 白朮100克,橘皮200克。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湯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
2. 虛弱枯瘦,食而不化: 於朮(酒浸,九蒸九曬)500克,菟絲子(酒煮,曬乾)500克。共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10-15克。(綱目拾遺)
【連  結】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中藥標本數據庫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