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瀏覽全部記錄
|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上一記錄
|
回到概覽頁面
|
下一記錄
關鍵字搜尋
排序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拉丁學名
進階搜尋
拉丁學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隨機圖片
北馬兜鈴
Beimadouling
【中文名稱】
北馬兜鈴,圓葉馬兜鈴
【漢語拼音】
Beimadouling
【英文名稱】
Northern Dutchmanspipe,
【拉丁學名】
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科屬歸類】
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
,
馬兜鈴屬
Aristolochia
【植物形態】
草質藤本。根細長,圓柱形,直徑3-8毫米,黃褐色。莖草質,綠色,長達1米或更長。葉紙質,互生;葉柄柔弱,絲狀,長約2-7厘米;葉片三角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3-13厘米,寬3-10厘米,先端鈍或銳尖,基部心形,全緣,葉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基出脈5-7條,較明顯。花單生或3-10朵簇生於葉腋,暗紫綠色,喇叭狀,長3-4厘米,基部膨大如珠,中部收縮,上端逐漸擴大成向一面偏的側片;側片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雄蕊6,貼生於肉質花柱上,幾無花絲;柱頭6,子房下位。蒴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厘米,直徑2.5-3厘米,先端圓形而微凹,初期綠色,成熟時黃綠色,沿室間開裂為6瓣,果柄上裂成5-6條絲狀,果梗下垂,隨果開裂。種子扁平,三角狀心形,有小疣點,邊緣具白色膜質的寬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
生於山林邊緣,溪流兩岸,路旁及山坡灌叢中,有栽培。 分佈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省。 藥材主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省。
【藥用部位】
以果實,地上部分入藥。中藥名: 果實: 馬兜鈴。地上部分: 天仙藤。
【採收加工】
果實: 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採收,乾燥。地上部分: 秋季採割,除去雜質,曬乾。
【主要成分】
含水溶性季銨類生物鹼,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等。
【藥理作用】
祛痰,鎮咳,抗菌。
【性味功能】
果實: 苦,微寒。地上部分: 苦,溫。果實: 清肺降氣,化痰止咳,清腸消痔。地上部分: 行氣化濕,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果實: 用於肺熱喘咳,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地上部分: 用於胃痛,疝氣痛,妊娠水腫,產後血氣腹痛,風濕疼痛。果實: 內服: 煎湯,6-10克;或入丸、散。外用: 適量,煎水熏洗。苦寒敗胃,虛寒喘咳及脾虛便泄者禁服。胃弱者慎服。內服過量可致嘔吐。地上部分: 內服: 煎湯,4.5-9克;或作散劑。外用: 煎水洗或搗爛敷。體虛者慎服。
【應用舉例】
果實:
小兒肺虛,氣粗喘促: 阿膠45克(麩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7.5克,馬兜鈴15克(焙),杏仁7個(去皮、尖),糯米30克(炒)。上為末,每服3或6克,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小兒藥證直訣)
地上部分:
乳腺炎: 鮮天仙藤適量。揉軟外敷,每日換藥一次。(江西草藥)
【連 結】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中藥標本數據庫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
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