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排序





進階搜尋
拉丁學名
Family Name (Latin)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隨機圖片

Sang

【中文名稱】 桑,白桑,黃桑,加桑,黑椹,桑樹
【漢語拼音】 Sang
【英文名稱】 White Mulberry, Weeping Mulberry, Silkworm Mulberry, Russian Mulberry
【拉丁學名】 Morus alba L.
【科屬歸類】 桑科 Moraceae桑屬 Morus
【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米或更高,植物體含乳液。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樹皮黃褐色,常有條狀裂縫,枝灰白色或灰黃色,細長疏生,嫩時稍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5厘米;托葉披針形,早落;葉片卵形至廣卵形,長5-15厘米,寬3-12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形、淺心形或稍偏斜,邊緣有粗鋸齒,有時呈不規則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疏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花單性,雌雄異株;花黃綠色,與葉同時開放;雄花成柔荑花序;雌花成穗狀花序;萼片4裂;雄花有雄蕊4;雌花無花柱,柱頭2裂,向外卷。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厘米,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佈】 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有栽培。 分佈全國各地。 藥材主產安徽、江蘇、浙江、四川、湖南等地。
【藥用部位】 以葉、根皮、嫩枝、果穗入藥。中藥名: 葉: 桑葉。根皮: 桑白皮。嫩枝: 桑枝。果穗: 桑椹。
【採收加工】 葉: 10-11月霜降後採收經霜之葉,除去細枝及雜質,曬乾。根皮: 冬季採挖,洗淨,趁新鮮刮去背棕色栓皮,縱向剖開,以木槌輕擊,使皮部與木心分離,剝取白皮,曬乾。嫩枝: 春未、夏初採收,去葉,略曬,趁新鮮時切成長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曬乾。果穗: 5-6月當桑的果穗變紅色時採收,曬乾或蒸後曬乾。
【主要成分】 葉含甾體及三萜類化合物,黃酮類,香豆精類,揮發油,氨基酸,生物鹼,有機酸等化合物。根皮含黃酮類成分,如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環桑素(cyclomulberrin)等化合物。嫩枝含鞣質(tannin),果糖、水蘇糖、葡萄糖、麥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等。果穗維生素B1、B2和胡蘿蔔素;尚含脂肪酸,如亚油酸(linoleic),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等。
【藥理作用】 葉: 抗菌,降血糖。根皮: 利尿與導瀉,降壓,增加胃腸道活動,鎮靜及安定,抗驚厥,鎮痛,降溫,抗菌。嫩枝: 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果穗: 增強免疫。
【性味功能】 葉: 苦、甘,寒。根皮: 辛、甘,寒。嫩枝: 苦,平。果穗: 酸、甘,寒。葉: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根皮: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嫩枝: 祛風濕,利關節。果穗: 補血滋陰,生津潤燥。
【主治用法】 葉: 用於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根皮: 用於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嫩枝: 用於肩臂、關節酸痛麻木。果穗: 用於眩暈耳鳴,心悸失眠,鬚髮早白,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血虛便秘。葉: 內服: 煎湯,6-10克;或入丸、散。外用: 適量,煎水洗或搗敷。肝燥者禁用。根皮: 內服: 煎湯,6-15克;或入散劑。外用: 搗汁塗或煎水洗。肺虛無火,小便多及風寒咳嗽忌服。嫩枝: 內服: 煎湯;15-30克(鮮品加倍)。外用: 適量,搗敷。果穗: 內服: 煎湯,9-15克;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 適量。浸水洗。脾胃虛寒便溏者慎服。
【應用舉例】 葉:
咽喉紅腫,牙痛: 桑葉9-15克,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根皮:
傳染性肝炎: 鮮桑白皮60克,白糖適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醫藥)
嫩枝:
高血壓: 桑枝、桑葉、茺蔚子各15克。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睡前洗腳30-40分鐘,洗完睡覺。(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果穗:
心腎衰弱不寐,或習慣性便秘: 鮮桑椹30-60克,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連  結】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 中藥標本數據庫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