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獼猴桃 Zhonghuamihoutao
【中文名稱】 |
中華獼猴桃,白毛桃,大紅袍,鬼桃,猴子梨,狐狸桃,獼猴桃,楊桃,山洋桃,藤梨,毛葉獼猴桃,陽桃 |
【漢語拼音】 |
Zhonghuamihoutao |
【英文名稱】 |
Yangtao Actinidia, Chinese Actinidia, Yangtao Kiwifruit, Chinese Gooseberry, Yangtao |
【拉丁學名】 |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
【科屬歸類】 |
獼猴桃科 Actinidiaceae, 獼猴桃屬 Actinidia |
【植物形態】 |
攀援灌木,長達8米。枝紅褐色,有皮孔及線狀縱溝,具刺毛或無毛,幼枝被柔軟的茸毛;葉紙質,營養枝上葉寬卵圓形至橢圓形,先端極短漸尖至突尖,花枝上葉近圓形,長6-17厘米,寬3.5-13厘米,先端鈍圓、微凹至截形,嫩枝上葉先端漸尖至突尖,基部圓形或多少心形,緣具粗毛狀疏齒,上面暗綠色,沿脈有疏毛,幼嫩時被褐色短剛毛,後變平滑,下麵灰白色,密被白色星狀絨毛,葉脈黑褐色;葉柄長3.5-12.7厘米,密被柔毛。花兩性,單生,或數朵聚生於葉腋,乳白色,後變橘黃色,芳香;萼片5,有時3或4(6),橢圓形,長約5-6毫米;密被褐色柔毛;花瓣5-6,上部近圓形,下部漸狹,光滑,長約1.5厘米;花絲絲狀,不等長;子房近球形,密被黃褐色柔毛,花柱線形。漿果近球形至橢圓形,長3-5厘長,密被柔軟的茸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
【生境分佈】 |
生於海拔700-2200米的山坡、林緣和灌叢中。 分佈於中南及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
【藥用部位】 |
以根、藤或藤中的汁液、枝葉、果實入藥。中藥名: 根: 獼猴桃根。藤或藤中的汁液: 獼猴桃藤。枝葉: 獼猴桃枝葉。果: 獼猴桃。 |
【採收加工】 |
根: 全年均可採,切斷,曬乾或鮮用。宜在栽種10年後輪流適當採挖。藤或藤中的汁液: 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或鮮品搗汁。枝葉: 6-7月採收,鮮用或曬乾。果實: 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採摘成熟果實,鮮用或曬乾。 |
【主要成分】 |
根主要含多糖複合物(actinidia chinensis polysaccharide)及豐富的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獼猴桃果實主要含獼猴桃堿(actinidine),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素酸(emodic acid)以及含有大量維生素、游離氨基酸、有機酸、色素、鞣質類等成分。 |
【藥理作用】 |
根: 抗腫瘤,免疫調節。藤或藤中的汁液: 抗腫瘤,抗氧化。果實: 防癌,延緩衰老,耐缺氧,降血脂,保肝,抗炎。 |
【性味功能】 |
根: 微甘、澀,涼。小毒。果實: 酸、甘,寒。根: 清熱,利濕,活血,消腫。枝葉: 清熱解毒,止血。果實: 清熱,止渴,和胃,通淋。 |
【主治用法】 |
根: 肝炎,痢疾,消化不良,水腫,淋濁,帶下,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瘰鬁,結核。枝葉: 乳癰,燙傷,風濕關節痛,外傷出血。果實: 煩熱,消渴,消化不良,黃疸,石淋,痔瘡。根: 內服: 煎湯,30-60克。外用: 搗敷。枝葉: 外用: 研末或搗敷。枝葉: 外用: 研末或搗敷。果實: 內服: 煎湯,30-60克;或生食,或榨汁飲。脾胃虛寒者慎服。 |
【應用舉例】 |
1. 消渴: 獼猴桃果60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2. 淋濁,帶下: 獼猴桃根30-60克,苧麻根等量。酌加水煎,日服2次。(福建民間草藥) 3. 燙傷: 獼猴桃葉搗爛,加石灰少許,敷患處。(安徽中草藥) |
|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s://sys01.lib.hkbu.edu.hk/cmed/mpid/detail.php?herb_id=D00976 |
|